Back to top

活動場次

日期 時間 活動地點
09:30 臺北市立美術館 假日廣場 加入提醒

2020 X-site《膜》─ 多重真實

「X-site計畫」以美術館戶外廣場為基地,每年公開徵選空間提案,鼓勵跨域、實驗性的創作型態或創意方法論,期望藉由空間構築和美學的延伸與突破,激發對於場域的重新感知與想像。今年共有42件作品參加徵選,經過兩階段評審程序,由跨領域團隊「何理互動設計」以作品《膜》獲得2020年第7屆首獎。



《膜》,以偏光片(polarizer)的特殊光學效果創造層次多重疊加的空間,觀者於移動間產生觀看錯覺,迷走於邊界曖昧、真實與幻境交疊的超感體驗,如此不斷改變對於空間的認知與詮釋,回應本屆徵件命題-「多重真實」(X-Reality):探索真實的過程需要持續的交互參照。



空間:透過感知形成的經驗(模糊空間邊界)

空間是一種透過感知形成的經驗。人們藉由感官去觀察、經驗空間中的光影,進而認知到邊界,定義出一個空間的樣貌。若能夠模糊物理性的邊界,是否就能顛覆經驗,使空間成為一個持續變化的存在?然而,辨別空間的過程如同認知這個世界的經驗,透過知識和情感的經驗去形塑世界的樣貌,自我的意識成為定義世界的量尺。

意識:然而人們是怎麼去認識這個世界的呢?

世界是一個主觀的世界,意識決定了我們要看到什麼,主動猜測世界的樣貌,而非真實地呈現出我們所感知的真實。世界的樣貌通常是藉由過去的知識和情感所形塑而成,比如過去的經驗裡有發生過的、可透過身體確實感知的,以及大部分人經歷過的客觀事實,通常會被認定為所謂的真實;相對無法透過身體感知、一直變動的,會被認知為虛擬。身在《膜》這個真實與虛擬交雜的曖昧空間,我們將會如何去認識這個世界?





一個多層次環繞起來的膜,亦像一個介面,透過材料和光線改變感知的基礎,產生許多看似實體的邊界、存在/不存在的曖昧空間,隨著觀眾視線的移動,空間不間斷地變化與重新定義,挑戰尋常的感官經驗。由於《膜》的圍繞關係,我們須於「穿膜」情況下探察兩側彼此的效果,誘使我們為了探索一個真相而進入,卻在真實與虛擬互相參照的交疊下,創造了新的限界。

主辦單位

聯絡人李玉玲
聯絡電話

單位簡介

高雄市立美術館座落於高雄市都會西北位置之內惟埤文化園區內,為原「內惟埤」濕地之區域範圍。區域北端的龜山、半屏山,與西側南北向的壽山,匯聚了流經區內的愛河,共同形成區域周邊山水環抱的景觀。

內惟埤文化園區含括美術東二路、美術館路、馬卡道路以及明誠四路環抱之區域,佔地40公頃。以人文景觀結合自然生態,園區內除了以高雄市立美術館為主體外,也設置了兒童美術館、雕塑公園、湖區生態公園、以及南島文化場域,提供市民一個兼具藝術、文化、休閒、自然生態、教育的多元生活園區。

環繞高美館四週,風情萬種的小葉欖仁步道,被公認為擁有高雄最美的散步氛圍,園區內嫵媚的湖水重現了濕地原有的水文,透過多元地貌、生態工法與群眾休憩分流,近年來生態復育有成,吸引了無數禽鳥嬌客拜訪或定居,形成一個生態多樣性的熱鬧園區。

37件藝術雕塑靜靜地佇立在園區大自然中,晨昏盡展不同形貌特色,園區獨有的南島藝術品與特色植栽所形成的文化場域,來自高美館多年的南島當代藝術創作計畫,宣示了台灣身為南島文化血統起源的特殊性。

未來,高雄整體的都市建設計畫即將為高美館園區,帶來鐵路地下化美術館站、輕軌站等重大交通便利與可預期成長的觀光人口,並將大幅擴增綠廊與休閒設施,成為北高雄都會區運行最活躍的都市之肺,預期高美館將成為新、舊社區縫合、融匯、整體地利翻轉、加值發展的重要介面。

值此改造的關鍵時刻,高美館團隊將透過多元經營讓整體園區與美術館,成為融合藝術、教育、自然、休閒的新式生活園地,亦將注入更多當代藝術、建築、設計與社區營造之元素暨創意,開擴群眾的視野,提供在地與國際更多對話的機會。

你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