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如何介入精神醫學,又是如何從戰場中退出?|精神醫學系列講座03
不快樂的大人、好動的小孩、封閉在自己世界的青少年、健忘卻沉浸於過往記憶的老人⋯⋯對許多人而言,精神醫學似乎已不再是一門只關乎他者的科學或醫學,而是更切身、更迫切要求理解與採取立場的問題。當然,這也涉及我們是否接受以精神疾病作為一種解釋。
精神醫學的影響力持續擴張,並在我們生活中扮演更多的角色,這一點在台灣或其他國家都引發了不少的質疑與批判。更多人想從醫學與心理學之外的其他觀點,特別是社會學、人類學、哲學及歷史學等人文學角度,理解精神疾病與精神醫學。
這一場,我們想試試看從社會學開始。社會學是如何介入精神醫學的討論?它成功了嗎?1960年代精神醫學與反精神的論辯為何?精神醫學界是否(曾)提出回應或討論?
巫毓荃老師曾經是精神科醫師,目前著重於精神醫學史研究;蔡友月老師同樣具備醫護背景,後來轉向關注人們受苦的社會狀態與結構暴力,並將精神失序置於社會文化脈絡下解讀。這或許是精神醫學、歷史、社會學不同學科的對話;也希望,能是一種討論的嘗試。
+++
社會學如何介入精神醫學,又是如何從戰場中退出?|精神醫學系列講座03
講者:蔡友月(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巫毓荃(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時間:8/20(一),晚上7:00-9:00
地點:左轉有書x慕哲咖啡(台北市中正區紹興北街3號B1)
※本講座需入場費用100元,參加者可直接繳交入場費用,或於現場選購講座系列書籍替代。
※當天入場費繳交及購書相關,請洽B1左岸文化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