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每年 5 月是美國的「亞裔美國人和太平洋島民遺產月」(Asian American and Pacific Islander Heritage Month) ,這是美國為了表彰亞裔美國人和太平洋島民對美國的貢獻而舉行的慶祝活動。為了響應如此特別的紀念月,我們訪問到了被列為 2022 百大傑出 LGBTQ+ 執行長之一的鄭俊杰( Kipp Jarecke-Cheng)他將跟我們分享,身為美國亞裔的他,在美國成長遇到過的難題、在酷兒相關領域的努力以及他可愛的家庭!

1、請 Kipp 跟我們分享你對自己的性向和種族認同!

我叫鄭俊杰(Kipp Jarecke-Cheng),很榮幸獲得這個受訪機會,並和嘎嘎台的讀者分享我的故事。

我目前在陽獅集團中,負責健康與保健領域的 Publicis Health 部門擔任溝通傳播長(Chief Communications Officer)。我負責監督公司對外的公關與訊息傳播,以及內部的人員溝通,我同時也是 Pan-Asian Alliance 創始聯合負責人,該部門是陽師集團處理泛亞裔員工和合作夥伴的業務資源小組(business resource group,下稱 BRG),我同時也是 Publicis Parents 的成員、Publicis Groupe 母公司的 BRG,以及 Egalité、Publicis Groupe的 LGBTQ+ BRG 成員。

我偏向稱自己是一個多樣性的「三重身分(triple threat)」:我認為自己是一個酷兒、移民以及有色人種。我去年被 PR Week 評為「公關領導者的驕傲」,以及The Propel「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的健康傳播專家」。我之前為 DiversityInc 撰寫一系列以跨性別商業領袖為特色的文章而獲得 GLAAD 媒體卓越新聞獎(GLAAD Media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的提名。

我很自豪能說我是個「M.I.T.:台灣製造」。我在台北出生,3 歲時搬到美國。我主要在芝加哥和夏威夷長大。我和我的伴侶 Mark Jarecke 以及兩個孩子與我們收養的狗,目前一起住在紐約。

2、你是否曾因性別或種族認同遭到歧視?或曾聽過 AAPI 仇恨(仇恨亞裔和太平洋島居民,下稱 AAPI)?當時如何處理?

讓人遺憾的是,我一生經歷過許多歧視。就像許多 LGBTQ+ 有色人種一樣,由於我的性向和種族認同,我也面臨典型的歧視。雖然我在工作場所遇到的種族主義或恐同症,並不像在廣大世界中經歷地那麼明顯,但我認為工作場所的歧視更為隱蔽,因為它可能很微妙也很難說出來。

除了對日益增長的 AAPI 仇恨做出回應之外,我們在公司裡組織 Pan-Asian Alliance 的主要原因是,建立部門裡泛亞裔同事之間的連結,並讓非亞裔員工和朋友瞭解我們多樣化的泛亞經驗。

和美國其他種族或文化群體不同,亞裔美國人沒有一致的體驗。事實上,讓亞裔美國人如此特別的是我們的文化與身份多樣性,我堅信我們作為一個泛亞聯盟,比我們作為日本、中國、越南、韓國、印度、台灣等分離的團體更強大。

儘管我們的種族之間存在許多差異,但我相信生活在美國的泛亞僑民都有 3 項共同基本的經歷:

1、「移民」是我們的美國經驗中共同且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2、作為亞洲人,我們可能在美國待了 6 個小時或橫跨 6 個世代,但在多數白人眼中,許多人仍認為我們永遠是外國人或局外人。

3、尤其在美國的企業界存在一種誤解,認為亞裔不像白人一樣俱備「領導者素質」,導致許多亞裔領導人在職涯中遇到「竹子天花板(Bamboo ceiling),儘管工作表現傑出卻難以獲得賞識或升遷」。

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消除美國存在的少數模範民族神話,並努力提高泛亞僑民的知名度。

在 COVID-19 全球大流行的期間,許多在美國的亞裔居民經歷了更多針對我們的仇恨和暴力。有毒的政治環境不僅加劇了這種情況,還助長對亞洲人的負面刻板印象和普遍不信任。

我認為亞裔美國人群體聲援「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下稱 BLM)」運動很重要,而在 AAPI 仇恨情緒高漲的過程中,BLM 和其他歷史上被邊緣化的群體夥伴,也在我們需要的時候站出來表示支持。

3、聊聊你的出櫃經歷。你還記得第一次對男性產生好感是什麼時候嗎?你會給想出櫃的人什麼建議?

我出櫃的故事偏無聊,我在大學時沒有大張旗鼓地向家人出櫃,儘管我的父母在某些方面比較傳統,但一旦孩子在做出人生選擇時,他們的觀念就非常進步。我很幸運擁有支持我的父母,以及一個包容我和其他兄弟姐妹之間差異的家庭。

每個人的出櫃過程不一樣,我主要的建議是按照自己的條件和時間做評估。對於某些人來說出櫃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但對於其他人來說,它很快而且沒什麼大不了的。每個人出櫃的故事都是獨一無二的。

4、讀者們也想聽聽你甜蜜的愛情故事!你是如何遇見你的真愛?能否分享一些與伴侶保持關係的小祕訣?

當時我在哥倫比亞大學讀研究所,有人安排我和現在的伴侶 Mark 相親。我們那時候都在追求藝術家生涯,我們因為共同的藝術興趣加上都來自大家庭而結下不解之緣。在我們第一次約會時,我們談到有一天擁有自己的家庭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有多麼重要。

我喜歡開玩笑地說 Mark 和我在研究院所中相親還喝了幾杯,12 年半之後意外地收養了第一個孩子。我們最近才跨過在一起 25 年的里程碑。

我認為我們保持關係的關鍵是保持幽默和好奇心。Mark 總是能逗我笑和引發我思考。在疫情封鎖期間,我們全天候膩在一起,許多個禮拜、許多個月份,我才意識到我們是多麽匹配的一對。除了 Mark 之外我不想和其他人單獨相處。當然還有我的孩子們!

5、育兒永遠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你和先生的教育核心理念是什麼呢?另外也跟我們分享你和孩子之間溫馨的互動吧!

我一直都知道我想當爸爸,但我不知道要如何實現這個目標。Mark 在很多方面和我互補。我覺得無需嚴格的部分他會特別注意,反之亦然。雖然我們在細節上總有意見不同的時候,但我們會和孩子們站在同一陣線。

兒子現在是個青少年,女兒還在上小學,所以他們處於不同的人生階段。從孩子出生以來,我們就給他們留下明確的家規:

1、請保持善良和慷慨

2、不要說謊、欺騙或偷竊

3、盡量試著讓事情變得更好

我認為由 2 個爸爸(或 2 個媽媽)撫養長大的孩子,思想會自然傾向更為開放,原因只是因為我們的家庭與周圍的大多數家庭不同。

關於女兒的有趣故事:我們在她出生 2 天時就收養了她,從一開始我們就與她的原生家庭保持開放的關係。當我們的女兒大約 6 歲時,有一天我們在談論她被收養的故事,她說:「等等,我是被收養的???」雖然她認識她的生母,但她並不是很了解或意識到她是被收養的。這是一個有趣甚至有點滑稽的故事,我們偶爾會開她這個玩笑。我不確定她怎麼會認為台灣爸爸和波蘭爸爸能生得出非洲裔古巴女兒!

6、作為一位關鍵的領導者,你會如何在工作場所乃至生活中改善 LGBTQ+ 的權利?

最重要的是「代表性」。成長過程中,我在生活或工作環境裡並沒有看到許多 LGBTQ 的榜樣。我認為 LGBTQ 領導者的公開性和可見性至關重要,這樣下一代的 LGBTQ 領導者就會看到,無論一個人的性取向或性別認同是什麼,都有成功的機會。

除了工作上業務資源小組的貢獻之外,我很榮幸能入選今年 Involve 和 YouTube 百大 LGBTQ 傑出榜樣名單

我透過各種計畫在公司中分享交織性的LGBTQ+故事,包含變裝巨星Peppermint的採訪和爐邊談話、跨性別爸爸Aydian Dowling、小說家Darnell L. Moore以及《紐約時報》的美食作家 Eric Kim

多年前,我在Tumblr上寫了一篇關於成為同志爸爸的熱門貼文,結果我被當時的副總統喬·拜登邀請並前往白宮談論身為酷兒父親的故事。

我的家人參加了競選活動「人權戰線支持帶薪產假」和「Dove Men+Care」。

要改善 LGBTQ 群體的生活, 就必須先確保我們的權利有受到自己及夥伴們的支持與擁護。

逛逛其它主題的新文章:

看更多《嘎專訪》文章

你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