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5 月 17 日國際不再恐同日源自於 1990 年時,世界衛生組織 WHO 在該日將同性戀從疾病分類表中除名,不再將同性戀視為心理或精神方面的疾病,同性戀正式被去病化。


(圖/@thegaygood/Instagram)

而在今年 5 月 4 日,一個名為 @thegaygood 的 IG 帳號發布一則「我希望異性戀可以知道那些有關躲起來的 LGBTQIA+ 的 7 件事」(7 things I wish straight people understood about silently growing up LGBTQIA+)的貼文,版主分享了 LGBTQ 族群的心聲,說明同志是如何希望異性戀者來認識自己的生活。


1. 假裝自己是異性戀真的勞心又傷身


(圖/@thegaygood/Instagram)

 

2.「被出櫃」的恐怖比想像中還要驚人


(圖/@thegaygood/Instagram)

 

3. 總有時候,你但願自己的出生與現在大不同


(圖/@thegaygood/Instagram)

 

4. 猜想朋友是否還願意跟自己當朋友是很痛苦的


(圖/@thegaygood/Instagram)

 

5. 出櫃這件事不是一次就能一勞永逸


(圖/@thegaygood/Instagram)

 

6. 出櫃後,你很難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在做自己,還是依然戴著假面具過活


(圖/@thegaygood/Instagram)

 

7. 多數同志的生活並非一場永不謝幕的驕傲盛會


(圖/@thegaygood/Instagram)


這名版主在貼文內容寫道:「有時我只是想把我這群異性戀朋友搖醒,並不是我不愛他們,而是我有太多事情是他們所不明白的。」

「事實上,同志的生活不像外界看來那樣多采多姿、光鮮亮麗,有更多的人是過得傷痕累累。當同志已經躲在櫃子許多年,要他走出來並不是件輕鬆『克服』或『面對』就能辦到的容易事。同志們可能會花上超乎想像的時間來認同自己、修復自我,試圖探索自己並了解這個世界。同時,在這段摸索的旅程中,用愛去尋找同伴,去向那些能夠了解同志沉浮波折人生的對象尋求支持。」

「我也想強調,並不是每個同志的出櫃故事都相同,也不是所有人都認同我所分享的貼文內容,但我相信多數人是會有共鳴的。有些人 12 歲或更早的時候就出櫃,有些人 43 歲或更晚的時候才出櫃,不過這不是一種競賽。」(延伸閱讀:「我兒子和他男性友人是一對,卻不敢告訴我。」一位需要幫助的52歲單親老爸敬上


(圖/網路組圖)

在這則貼文 po 出後,有不少網友開始底下留言:

「身為一個 40 歲左右才出櫃的同志,我希望人們能夠了解,同志要能夠活得自在或是『做自己』,需要經過很多調適。我們不想再戴假面具、不想再做解釋、不想再欺瞞、不想再拒絕做自己的權利。為了別人偽裝自己已經花費掉太多精力,我們真的很累。」

「有時候我希望我的朋友能夠察覺,當我不像他們能如常人般地去約會時,是因為過去我未曾有過學習的機會。當大家在享受自由與自在的同時,我還試著在脫去恐懼與羞恥的枷鎖。」

「我希望他人可以體諒那種公開做一個同志的恐懼。我想要用力的活出自己的樣子,但同時,我總是懼怕於被霸凌而屢次退縮。」

@thegaygood 的版主叫做 João Pedro Rojas,現居美國。他一年多前開創這個 IG 帳號,不定期分享正面的同志新聞、雞湯文、投票、閒話家常,以及衛生教育。517 國際不再恐同日,願所有同志都能有正當的釋放管道,與能理解自己的對象。(延伸閱讀:331國際跨性別現身日在台灣 她們用坦白與勇氣綻放自信與美麗

*國際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Transphobia, and Biphobia,簡稱 IDAHOTB。

-

Source:Queerty

譯:Song

看更多《恐同》文章


任何合作提案、廣告刊登、贊助,請來信至 

資深行銷及業務經理 [email protected]  數位行銷及業務經理 [email protected]

你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