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剛推出的紀錄片《美國割禮》(American Circumcision)探討的主題或許是在美國最受污名化的議題,電影有力地質問那些令割包皮這種殘害生殖器的行為合理化的假設與偽科學。片中某些片段令人不忍卒睹,尤其是描述「失敗的割包皮手術」(botched circumcision)的段落,失敗的手術讓嬰兒幾近被閹割。片中更具創見的推論是,例行的嬰兒割包皮手術可能造成某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而這或許會導向現今大家常說的「有害的男子氣概」(toxic masculinity)。根據導演布蘭登瑪洛塔(Brendon Marotta)所言,「即使是片中最支持割包皮的醫師亦承認,嬰兒割包皮的痛楚會導致行為舉止的永久改變,這是經過科學證實的。行為舉止的改變是一種記憶,在割包皮這個例子裡,是身體上的記憶。」

馬洛塔繼續說明:「說到『有害的男子氣概』或強暴文化,我們其中一個受訪者指出,割包皮這件事lY_#IBl85xGZcz=*LR+$tCO+kAiVCt15U_Qc@Nlvx!hAZaABsU教了男人一堂課:如果你比別人強大,你就有權力對別人的身體為所欲為。而且這堂課還發生在與母親關係理當親密的嬰兒時期,是他們人生中第一個關於性的經驗,第一次有人動了他們的生殖器。母嬰關係是未來所有人際關係的原型,在這個階段割包皮,必然有重大影響。」

馬洛塔知道有人可能會想反駁這個說法,他舉了另一個例子來支持:「想像一下,如果有個朋友告訴你,當他還是嬰兒的時候,他的父母花錢請人把他的小手指砍了,還沒打麻醉就砍。如果他說這個經驗u=d+vnu!P#Q%e70v0P5mNIh*n=C7_GLht8bnt-Yic2yOv!_Q!i從某些角度形塑了他的人格,你會感到難以置信嗎?如果他跟你說,這讓他長期心理創傷,你相不相信?手指跟老二,哪個部位更私人、讓人創傷更嚴重?」

說到割包皮的影響有多深遠,只要舉一個例子就很清楚了:割過包皮的男人,如何從事性行為?

片中受訪者之一——瑪麗蓮米洛斯(M+wYYxwFa2fdWapq8h4lxf4r(RWrP#w0&731qiz!J46Uf%S=q&^arilyn Milos)說:「當你改造了生殖器,你也改造了性行為的運作方式。」導演馬洛塔補充,米洛斯指的是包皮的滑動。「在沒割包皮者的性行為中,包皮會在陰莖的頭部滑動,讓陰莖自我刺激。陰莖原本的設計其實就是這樣,讓不同部位在移動的同時共同運作。但當包皮被切除,陰莖則要靠摩擦來刺激,而不是仰賴滑動。男人變得需要更長距離的往復摩擦,才能完整刺激到原本刺激的面積。整個性行為的運作方式都改變了。」

米洛斯是全國包皮切除手術資訊組織(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Circumcision Information Resource Centers,NOCIRC)的創辦I^(fA0bZ=uEGcJ@H^63_!s(J#y07J_T1qY%fJFI2Q4M(f-3C^r人,也是片中位居核心、令人信服的權威之一。米洛斯是已退休的護理師,也是性虐待生還者。她認為嬰兒在準備割包皮的那刻,陰莖被人用力摩挲所導致的性興奮狀態,與她小時候遭受性虐待的體驗很類似。


瑪麗蓮米洛斯(圖/Plus)

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導演馬洛塔拋下了舊有信仰、開始探索自己的童年經歷,也就開始對割包皮這個主題感興趣。在偶然接觸這個主題後,根據其中一位受訪者所言,馬洛塔彷彿「突然發現新大陸似地著迷於此」。馬洛塔說:「與割包皮相關的一切,我都盡可能地研究。這些研究讓我想拍成電影,我感覺QUhQ+8NfS&=b)bIrpRH7Pjo@wU$5*q1%oQStbROBdc$!BAf*Zn自己必須與觀眾分享學習心得。」

「割包皮,」馬洛塔說,「對男人的身心有著極為重大的影響。割包皮*m0=s@@m^s^p-tZAw&-EO+humfKZk3UL_nwJKVA1foRM@LUZB9會影響男人與伴侶、父母、兒女的關係,然而從沒有人拍過這麼大規模的紀錄片來探討這個議題。美國媒體討論割包皮的時候,通常都把它當作是父母該做的一次性決定,決定好之後,就永遠不必回頭多想。但割包皮其實更像丟石頭到池塘裡,激起的漣漪在男人的一生中持續蕩漾,牽涉到他的性、他的身體、他的自我觀感、他的親密關係、他的感受、他所屬的文化、宗教機構、醫療機構,甚至國家的法律。」


布蘭登瑪洛塔(圖/Plus)

在電影裡,馬洛塔也挑戰了其他傳統的信念。大家普遍相信割包皮可以預防HIV,因此這個手術現在在非洲相當盛行。馬洛塔訪問了研究HIV與割包皮兩者關聯的專家,以及批評這些研究的論者。「這些研究者承認,割過包皮的男人使用保險套的比例較高。所以這些關於非洲的研究其實並不是割包皮的研究,而是保險套使用的研究。研究顯示的其實是保險套能降低HIV傳染率,這件事情我們早就知道了。」(然而台灣男性醫學會指出,包皮環切術之所以能預防HIV,是因為能夠減少摩擦破皮,以及包皮內面富有HIV病毒的目標細胞,請見台灣男性學醫學會對割包皮防治性病的說法

馬洛塔披露:「老實說,這些研究的研究方法問題百出,在電影初剪版本中,HIV研究的段落長到接近一個小時。我十月可能會以加長版的名義推出這個初剪。不幸的是,大多數的人只讀標題,不會1uv96yPf0A_L%$C+_=IN$+qoK30hbCSFPITu(q%@w4xyqZYOOU埋首讀資料。我可以用很多段的文字來闡釋這些資料,但我想大部分的人應該憑直覺就能料到結論:割了包皮的人,還是會感染HIV。這些研究不僅跟美國的狀況關聯不大,也不打算把問題意識擴大,探討性的問題或人權的問題。」

片中多位受訪者都認為這些HIV研究是「割包皮擁@d*27XHZ_&6B#l@6D4Q5DDXl4Hos2r!cbI7nJkrpv_y@d(ATT$護者用來煽動民眾恐懼的策略」。然而,「目前有數百萬美金的經費都被用在割包皮的計畫。PEPFAR(The U.S. President's Emergency Plan for AIDS Relief,直譯為『美國總統的終結愛滋緊急計畫』)投入四千萬美金,比爾與美琳達蓋茲基金會(The 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柯林頓基金會(The Clinton Foundation)等等組織又挹注更多資金。毫無疑問,這其中有些蹊蹺,但已經超出本片討論的範圍了。」

不過,他補充:「這些組織花了幾百萬美金,在連乾淨飲用水都沒有的地方開設割包皮診所。而且醫生只會割包皮,卻不會處理術後的併發症或割壞的陰莖——這樣的庸醫在美國一樣多。我訪的其中一位醫師,就以修理割壞的陰莖為專業,他甚至坦承,跟成功的割包皮手術比起來,處理割包皮的後遺症能讓醫生賺得更多。所以,強調割包皮與愛滋防治有關的人,不只在訴諸恐懼,更在選擇性地關注片面。當你滿腦VfX4sIJpQYuo2^b4eVFT$@MToz%bm(krL2SgCypN+w0tSMX@K2子想著HIV,你就不會注意到割包皮計畫的其他問題:失敗的手術、資金的運用(這筆錢可以用在別的地方)、人權的問題、倫理的問題、對性的影響⋯⋯」

馬洛塔深思熟慮地總結:「就是因為上述的『選擇性關注』,美國對割包皮eMz1G-A$DI(ArYB2gNEiwoJlmBjOHaIfRpkqagSr9srwv0M4br與否的爭議才會吵個沒完。推出這部片的目標,就是為了打開觀眾的眼界。」

《美國割禮》的預告片如下:

 

來源:Plus

譯者:Andy

你也會喜歡